浅谈萧龙士先生的书法艺术(上)

来源:安徽省书法家协会 2020-08-21 14:35 作者:萧承震

  中国文人画追求诗、书、画“三绝”,主张以诗文颐养书画,书法和画法互参,诗、书、画三者达到相辅相成,他们的画作所呈现的是诗、书、画、印相得益彰的综合艺术。这就要求一个画家要有很高的“画外”的学养。他们的画要有独特的风格,与画风一致的书法也要有极高的造诣,这也是“中国画”与“西洋画”不同的独特之处。综观明清以降,徐青藤、扬州八怪、八大山人、石涛、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林散之、萧龙士等就是最好的典范。由于画法与画风的需要,他们书法的继承大多在晋、唐以上,崇尚高古雄厚的风格。林散之先生为“当代草圣”,早年他以山水画名重一方,晚年他的画名被书名所掩。而萧龙士先生为国画大师,不以书名世,但先生的书法艺术有着很高的造诣,之所以鲜为人知,正是因为先生书名为画名所掩。

  萧龙士先生(1889-1990),当代著名花鸟画家,原名品一,字翰云。出生于“龙城画派”中心的安徽省萧县萧场村。由于他生长在一个画风昌盛的国画之乡,并受家庭成员爱好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幼就喜欢写写画画。早年毕业于师范,从教十年后,出于对书画艺术的热爱,三十多岁,仍然投报上海美专高级师范科继续学习。1925年他毕业后,长期在苏、豫、皖等地执教和从事绘画;抗日战争时期,他怀着满腔热血,先后在徐州、南京、镇江等地多次举办书画义展义卖,资助抗战工作,以手中的画笔来宣传民众,鼓舞抗日将士。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他已年逾花甲,为了自己所执着追求的艺术,投师于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门下,潜心习字学画。在从齐白石学习的这段时间里,他同当代画坛知名人士李苦禅、李可染、许麟庐等先生情同手足,共磋技艺。在师友们的直接影响下,他的书画进步迅速。四十多年来,在学习切磋技艺的同时,他更是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自己的知识技能,勤勤恳恳地为祖国、为人民服务。他倾毕生精力,以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艺术和奖掖扶持后进为己任,培养了一大批书画人才。

  萧龙士先生在画坛的地位,已受到艺术界和社会的肯定,自无需我们再多作评论,在这里我们只想粗浅地谈谈自己对先生书法艺术的一些理解。

  一

  萧龙士先生致力于中国画的同时,一直着意于书法,书与画融会贯通,相得益彰,其风格是完全一致的。先生的书法早年曾楷法钟繇、颜真卿,并参以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后习行草,学王羲之、孙过庭、李邕。先生于颜真卿书用功最勤,学之既久,得力也最深。

  先生文革前不大为人作书,很少有独立的书法作品。我们欣赏他的书法主要是通过画上的题跋,有的寥寥数字,有的长篇大论,无不厚重老辣,耐人寻味。

  先生真正从事书法创作是从“文化大革命”开始的。十年浩劫一开始,就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扫四旧”运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作为“四旧”的中国画被诬为“黑画”,因为画家们不能再画了,被逼无奈都放下了手中的笔。摆弄了几十年笔墨的他,怎能情愿就这样停下呢?不能画画就来写字,写毛主席诗词是允许的。另外,还可以画画“红梅傲霜”等具有“革命”色彩的画作。一大批老画家在“文革”中都是这样度过的。“文革”十年,萧龙士先生创作了一大批以毛主席诗词为主要内容的书法作品,有中堂、有条幅、有对联、有横幅,形式多样。

  这个时期,萧龙士先生的书体以楷书和行草书为主。楷书有颜真卿的雄浑厚重,北魏郑文公的宽博疏朗;行草书有李北海的峻拔沉厚,张旭、怀素的笔走龙蛇。这些作品充分反映了老人深厚的书法传统根基和精湛的笔墨技巧。老人厚重老辣的书法得到人们的喜爱,接踵而至求书的人,和“文革”前求画的人一样应接不暇,使老人的书法作品广为流传。更值得我们惊喜的是,老人虽然身处那样动乱的年代,但这部分作品流露出的气韵是沉静的。从中不难看出老人不为动乱所扰的超脱心态,这也是常人难以做到的。

  萧龙士先生是位勤奋的书画家,一生笔耕不辍,即使是在“文革”十年中,他创作的书法作品也不计其数。这批作品中,草书中堂“毛主席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和“毛主席咏梅”是他这一期间的代表作。通篇线条凝练如万岁枯藤,老笔纵横,行云流水,一派天机,堪与历代草圣媲美。如果没有“文革”,萧龙士先生创作重点将仍然是国画,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移情书法,这就是特殊的历史时期对一个艺术家的影响。到了“文革”以后,萧龙士老人的艺术创作进入了书画并重的时期,百岁左右作书更往往多于作画。

  二

  对于萧龙士先生这样一位有着重要影响的书画家,分析研究其书法艺术,应当探讨发掘他的书学思想,通过其主观意识更深入地了解他的艺术。由于老人没有系统的文章来阐述书法,我们可以从老人平时谈话或书信中对书法的谈论得到一些了解。

  在萧龙士先生书学思想中,尊碑爱帖的观念始终贯穿他的书画创作。老人认为:包世臣、康有为提倡碑学,对清以来书法的革新贡献很大,影响深远。他认为唐朝以颜真卿、张旭、怀素、李北海为代表的一大批书家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他们的书法艺术将光照千古,谁也贬低不了;即便是如“二王”的晋人风流,其影响也是不会中止的。魏碑、唐碑都是优秀的文化遗产,都应继承发扬,不能尊此抑彼。后人学晋唐出的问题,责任在他们自身不会学,未学到实质,过不在晋唐。为了画大写意画的需要,老人主张学魏,学秦汉以上高古的书法,在唐则主张学颜真卿、张旭、怀素等大气厚重的一路,但同时对晋唐以来帖学清新超迈的格调,淡远闲逸的书卷气,仍然有这样高的认识和评论,足见老人海纳百川的胸襟。老人曾亲授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给弟子,并要他们临习《爨龙颜》和《石鼓文》,老人在书法方面的教诲,对后辈的影响是极大的。

  萧龙士先生信札和题画所用的行草书,笔墨踏实、浑朴厚重、苍劲潇洒、神韵生动。先生常说:“无论字和画都要厚重,只有厚重的功力,才有厚重的效果。字画没有分量,就没有看头,缶老画的厚重,凭自他的书法功力。前人说书画同源,就在这里。”他认为,“媚则讨人喜欢,不如求拙。拙则去俗,才是真正的艺术。”老人还经常告诫晚辈:“为人要忠诚老实,作画要朴实耐看,二者都不可矫揉做作。”老人在给弟子的信中有许多的教导,如:“无笔则墨滞,无墨则笔枯,气骨具而遒润备,笔笔踏实而不浮,笔笔凌空而不板,此笔墨论务深入体会。”虽然这些言论主要是针对绘画而言,然而完全适用于对书法的指导。并且,这些观点在其书法上也有着充分地体现。

  老人认为,“人品不好,落笔无方。”先生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就接受了儒家修身治本的思想,平生把“立身”放在极为首要的地位。与此同时,儒家的美学思想对其审美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使其人品与艺品达到和谐的统一。在老人的身上集中了许多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温、良、恭、俭、让”,均得之矣。老人平生不慕名利,恬淡寡欲,豁达大度。人们敬重老人的艺术,更加敬重老人的品德。“画师为人师”,“寿高品更高”,是有口皆碑的。老人尝书一横幅:“为人之道,正直为要,顺乎人情,合乎物理,学生自居,师长待人。萧龙士年百赚钱书以教后人。”令人颇有见其书如见其人、如亲聆教诲之感。

编辑:朱春玲

投稿邮箱:15255196177@163.com 联系电话:0551-65175218

中安书画网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备案号:皖B2-20080023-21

中安书画网公众号